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编辑单位:《外国语文》编辑部

 

主  编:董洪川

副主编:李小青  龙丹

编辑部主任:龙丹(兼)

 

编 委(按姓氏音序):

董洪川  冯亚琳  胡安江

姜  孟  廖七一  罗小云

刘玉梅  王仁强  王  寅   

文  雅   熊沐清  徐曼琳

姚继中  张旭春  祝朝伟

访问量:479368

特稿

  •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存在的问题与提升路径

    姜智芹;鹿佳妮;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已经走过70多年的历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自主化海外传播体系尚待完善、多模态海外传播网络尚未形成、学术成果的译介传播尚有不足、文学传播的赋能作用有待挖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路径提升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效果、推动其在全球化语境中赢得广泛认同:建构体现中国主体性、多媒体融合的海外出版推介体系;推动当代文学作品的跨媒介改编,运用AR、VR等前沿技术,构建互动性强的阅读体验空间;加强当代文学副文本和相关研究成果的译介;利用文学传播带动国内文旅产业发展,赋能我国虚拟现实旅游机制建设等。

    2025年04期 v.41;No.226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外国语文大家谈

  • 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的变革与发展

    孙有中;姜亚军;杨枫;董洪川;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对我国高等外语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外语类专业正经历“凤凰涅槃”,其根本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外语教育自主知识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外语类专业要根据国之所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胆改革,从培养“外语通”转变为培养“外国通”,服务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长远目标;其次,要深化外语学科内涵建设,拓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度和广度,重构专业知识结构;第三,外语类专业要实践分类卓越、分层培养,外语学科评价体系也要实行分类评价;第四,从教育情怀、知识结构、技术能力、教学理念、教育方法等对师资队伍进行重构重组。在我国的国情下,外语教育是国之重器,外语院校大有可为,学习外语是广大青年学子的“报国之门”。

    2025年04期 v.41;No.226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语言学研究

  • 构式抽象层与具体层的对应性研究——以关系代词取舍为例

    房印杰;

    构式抽象层与具体层的对应性是构式语法的核心假设之一,但对其开展的实证检验不足。以英语本族语者的关系代词取舍为研究对象,通过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从抽象层与具体层两方面对该构式的原型性、概率性、抽象度进行交叉验证。研究发现,关系从句长度、从句主语词性以及先行词在主句中所充当的句法成分是关系代词取舍构式的原型性特征;隐性与显性关系代词从句呈现迥异的概率性分布,显性关系代词从句的预测效果弱于隐性关系代词从句;两种关系从句在抽象度层面存在差异,隐性关系代词从句更加靠近具体层面。

    2025年04期 v.41;No.226 2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英汉致使运动事件构式及其动词对比研究

    李智涛;廖美珍;

    运动事件作为语言表达的基本认知领域,在语言类型学和跨语言对比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汉语是否属于动词框架语或卫星框架语尚存争议。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并以Talmy的运动事件理论为框架,以汉英对照版《围城》《水浒传》《西游记》作为语料,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致使运动事件构式中的动词表达后发现:英语致使运动事件构式包括双宾语构式和主谓宾构式,而汉语在此基础上还包含“把”字句和“使”字句构式;英语倾向于使用单个(方式+致使)动词表达动作,路径则由附加成分体现,而汉语采用连动词结构,第一个动词表达方式,第二个动词表达路径;英语具有高语义力度的综合型表达特点,汉语则表现为低语义力度的分析型表达特征;汉语中的致使事件与结果事件不可分割,且方式动词与路径动词地位同等重要;英语和汉语均通过方式动词表达方式,但英语更倾向于具体化表达,汉语则多用泛义动词辅以副词描述。该研究为语言类型学和跨语言对比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理解汉语定位,并支持外语教学。

    2025年04期 v.41;No.226 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致使者意向范围对注意视窗开启模式的影响

    张倩慧;匡芳涛;

    注意视窗的开启机制在概念构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深入探究这一机制在实际语言产出中的表现,通过实证研究考察汉语母语者描述致使者意向范围不同的致使情景时所选择的注意视窗开启模式,研究发现:当致使者意向范围涵盖整个因果链时,说话人选择的典型注意视窗开启模式是“致使者+倒数第二个子事件+结果子事件”;当致使者意向范围未涵盖整个因果链,根据致使者意向范围涵盖的子事件数量,说话人选择的典型注意视窗开启模式是“致使者+倒数第二个子事件+结果子事件”或“身体运动子事件+倒数第二个子事件+结果子事件”。同时,致使者意向范围的选择影响注意视窗开启模式的选择,这种影响体现在说话人选择的注意视窗开启模式是否突显致使者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子事件上。研究为揭示致使情景在语言表达式中的信息凸显以及致使者意向这一语义参数与语言编码致使情景之间的映射规律提供了实证理据。

    2025年04期 v.41;No.226 5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 “A把B VP”构式的力动态实证研究

    胡志勇;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非常典型且常用的一种句式结构。学界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本体,而对其动态的情景编码鲜有涉及。本文基于“现实—认知—语言”的体认原则,通过诱导实验动态考察了“A把B VP”构式的概念化过程,发现该结构嵌套了三大框架性语义特征:(1)具有力动态矢量特征的对抗性或一致性“动力义”,包括三类模式:“A把_(致使型) B VP”“A把_(使能型) B VP”以及“A把_(阻止型) B VP”;(2)具有宏事件框架特征的“结果义”,涉及五类范畴:位移变化、体相变化、行动关联变化、状态变化以及结果实现;(3)具有格式塔性质的“突显义”,包括“单突显”和“双突显。这一发现澄清了把字构式在语义建构过程中既建构概念框架又表达概念内容的双重作用,阐释了该构式的力动态内涵及其主观突显意义,支持了Talmy(2015)认知系统交叉模型,并进一步否定了Fodor(1983)提出的“自治模块”说。

    2025年04期 v.41;No.226 6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外国文学与文本研究

  • 简·奥斯汀与东印度公司

    吾文泉;

    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简·奥斯汀小说的殖民帝国意识研究逐渐增多,然而大多数研究均集中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一部小说上,对奥斯汀与代表殖民帝国的东印度公司的关系没能作深入探讨。奥斯汀旗帜鲜明地批评以东印度公司为标志的商品化婚恋观,坚守具有情感基础的理性主义婚姻准则;虽然对“印度土豪”财富密码讳莫如深,但她坚持财富的正确使用价值;面对外来信息的重重迷雾,如“加尔各答黑洞”和奴隶贩卖等问题,作者仍然保持朴素的社会正义感和一颗正直的道德良心。尽管奥斯汀小说展示的是绅士淑女温文尔雅的礼仪和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但她别具敏锐洞察力,运用独特的隐喻手法,揭示并批判了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商业道德和霸权意识。

    2025年04期 v.41;No.226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弗兰肯斯坦》中的英雄情感叙事研究

    蒋花;秦书陪;

    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强烈的情感构成了该小说的独特魅力,但为何小说中的情感如此吸引读者?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何怪物引发的情感要强于华尔顿和维克多?答案在于三个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身份。作为具有反讽意义的英雄,他们自身的缺陷让他们的叙事充满强烈的情感张力、纠结多变的情感维度,反映了作者对19世纪浪漫主义、冒险活动、科技、人道主义等思潮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诸如理性、亲情和同情等的特别关注。其传递的道德寓意为,丰富的情感对英雄更多的是束缚和囚禁,但却是人类最精美的诗篇,同时也揭示了理性、亲情和同情等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41;No.226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移动性与奇情小说里女性的火车旅行

    罗灿;

    奇情小说里女性乘坐火车的情节凸显了铁路对维多利亚时代移动性的促进作用,而更多的移动性对于女性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火车极大地方便了女性的独立出行,尽管在旅行中女性面临被商品化、被物化的危险,但身体的频繁移动模糊了家庭和社会的界限,提升了女性的能力,也激发了女性的能动性,使她们能够利用火车站、铁路时刻表和火车旅行的特点,在与男性的博弈中占得先机。人员混杂的火车站和车厢在一定程度上也模糊了阶级界限,候车、旅行乃至改变人物身份的行车事故都可以解读为阶级流动的隐喻。无论奇情小说里的女性是否存在道德瑕疵,从她们的火车旅行中我们可以管窥时代对于技术、性别和社会变化的渴望与焦虑。

    2025年04期 v.41;No.226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囚禁与突围:庞德《比萨诗章》的空间分析

    苏玉鑫;张鼎程;

    美国现代派诗人庞德创作于比萨集中营囚禁时期的《比萨诗章》(74~84章)堪称整个《诗章》(1~120章)的精华部分。这一独特的创作背景使有限的诗歌文本与庞德自由的政治、经济、诗学、美学乃至哲学理想之间形成巨大张力。文章以空间理论为视角,分别从感知空间、概念化空间和象征性空间着手,考察诗人自然空间的囚禁体验、构建另类儒学天堂的努力以及探求多面“观音”指引的突围路径。文章认为诗人在感知空间“囚禁”中的绝望与反思,催生了其对儒学天堂的构想,进而努力寻求一条多面“观音”指引的精神突围之路。尽管这条路只是一种概念化的、象征性的“乌托邦”想象,但庞德在囚禁中的倔强与反抗、积极寻求突围的勇气和决心,蕴含着不屈的精神力量和乐观的生命态度。

    2025年04期 v.41;No.226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翻译研究

  • 文学翻译修改的多元主体研究——兼谈文学翻译作品的译者多元性特征

    冯全功;

    作为翻译修改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修改主体研究有利于揭示译作的动态生成性与复杂性。文学翻译修改主体分为直接修改主体和间接修改主体,前者包括译者本人、合译者、审校者、译文编辑、校订者等,后者包括作者、翻译批评者、译文编辑、一般读者等。翻译修改主体的多元化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翻译作品的译者多元性,即译作的诞生是由译者以及编辑等其他翻译行动者共同完成的,凝聚了众多参与者的劳动与智慧。

    2025年04期 v.41;No.226 11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译者的声音与戏剧译本多重属性的重构——以王敬羲译《素娥怨》为例

    钟毅;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在译文中体现其话语存在,译文中的杂糅和变形往往就是译者在显现和发声。一般来说,戏剧及戏剧译本兼具文化性、文学性以及舞台性。《素娥怨》的译者通过强势显声对译本的这三重属性进行重构,以保存或强化这些属性。在文化性方面,译本对文化信息进行了归化处理,模糊了原文的异质性;在文学性方面,译本增强了原文语言的诗性特征;在舞台性方面,译本转换叙事视角,将人物内心感情外化。促成译者显声的原因主要是赞助人要求保证译文的流畅性,译者本身兼具作者身份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识以及戏剧文本情景呈现的需要。

    2025年04期 v.41;No.226 125-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从田野走向文本——探微《玛纳斯》历时汉译本中的文学性变迁

    马丽娟;

    《玛纳斯》经过一代代汉译者的努力逐渐得以让世人了解,史诗源于田野的文学性特征如何在书面的汉译本中得以再现这一问题值得讨论。历时汉译本中史诗语言的庄重性逐渐增强,生动性逐渐趋弱,这一变迁让《玛纳斯》的文学性特征在汉译本中得以重构,让愉悦大众、雅俗共赏的活态口头文学逐步转型成以育人为主、具有规约典范作用的正统书面文学。《玛纳斯》历时汉译本成功地将史诗的生命力从田野向文本谱系式地建构起来。

    2025年04期 v.41;No.226 135-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社会学视阈下西文版《红楼梦》翻译与出版研究

    周思蕊;王颖冲;

    西文版《红楼梦》面向数亿西语国家读者,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典型案例,但相关翻译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以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为依托,创新性地提出社会翻译学的“双环”分析模式;并以赵振江西文版《红楼梦》全译本为例,揭示汉学、出版和文学三大场域互动对该译本翻译及出版的影响,以及外部场域与译者之间的主客互动和双向作用力。研究表明,场域间关系并非总以斗争为主,新场域往往是在向临近场域借鉴并与之合作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惯习与场域不相契合时,译者并非只能妥协:有经验的译者可能凭借其文化资本修改场域规范,成为建构新场域的主导者。研究可为中华文化外译与传播提供有益借鉴,呼吁建立专家主导、多方参与、聚力共赢的翻译出版格局。

    2025年04期 v.41;No.226 14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 叙说的翻译史:鲁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叙事研究

    马鸣;

    现有研究大都将鲁迅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解读为“革命文学论争”压力之下自我学习的手段,或为“左翼”文艺运动引进理论指导。考察两部翻译史著述中对于鲁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的叙事,可以从叙事时间、人物、方式、空间等角度对鲁迅翻译活动的起因作出新的解释:首先,虽然时间上与“左翼”文艺运动有重合,但鲁迅的译介旨在向中国文学界客观介绍苏俄文艺领域的经验与成就,延续了“五四”文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于西方文艺理论的引进;其次,鲁迅1928年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是其与20年代上海翻译资源互动的结果。由此,可从叙事角度对现有翻译史书写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史家应该在叙事中关注不同背景的译者,对翻译事件提出更多元的解释;其次,史家应对译文进行文本分析,进一步还原翻译过程;再次,史家应建构翻译事件发生时所处的社会空间,揭示翻译活动复杂的社会起因。

    2025年04期 v.41;No.226 161-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教学研究

  • 数字人文驱动下二语教学方式的新变化及实施策略

    杨旭;李菊;

    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技术研究手段,对当下的二语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产生了不同维度的影响。基于使用的二语习得观和托马塞洛(Tomasello)的语言构建理论,以交际教学法和多模态教学法不同维度的变化为探讨对象,本文旨在探究数字人文背景下二语教学方式的具体变化及其可能实施的教学策略。研究表明,以数字人文驱动的交际教学法在教学内容的智能化、项目合作的多元化体验和多主体的智能学习环境等方面变化较明显;由数字人文驱动的多模态教学法则体现出人机协同互动的二语知识建构路径,其学习环境的多样性和学习资源的多模态性特征尤为明显。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推动了二语教学方式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

    2025年04期 v.41;No.226 172-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国外综合写作任务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刘敏;张国楠;

    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从发文总体状况、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近20年(2003—2023)国外综合写作任务研究进行剖析。研究结果显示:国外综合写作任务研究呈现显著的动态增长趋势;热点主题囊括源文本使用与综合写作策略研究、综合写作文本的语篇特征分析、学术英语场景下的综合写作以及协作学习模式在综合写作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综合写作领域近年来呈现明显的认知研究转向,重点关注写作者在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心智运作机制。加强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聚焦学习者因素和任务因素对综合写作的交互效应,以及探索线上写作平台对综合写作的影响,将成为拓展综合写作任务研究维度的重要突破口。

    2025年04期 v.41;No.226 18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 《外国语文》征订启事 欢迎赐稿 欢迎订阅

    <正>《外国语文》前身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80年创刊。200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外国语文》。《外国语文》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四川外国语大学主办,国内刊号:CN50-1197/H,国际刊号:ISSN1674-6414,现为中文外国语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扩展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期刊、重庆市一级期刊,同时还被列入《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7年版)、《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万方数据期刊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2025年04期 v.41;No.226 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