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编辑单位:《外国语文》编辑部

 

主  编:董洪川

副主编:李小青  龙丹

编辑部主任:龙丹(兼)

 

编 委(按姓氏音序):

董洪川  冯亚琳  胡安江

姜  孟  廖七一  罗小云

刘玉梅  王仁强  王  寅   

文  雅   熊沐清  徐曼琳

姚继中  张旭春  祝朝伟

访问量:472030

特稿

  • 硬核与疑难:中国译论发展探索之要

    黄忠廉;濮阳荣;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研究体大面广,应突出关键性问题,即如何梳理与探究中国译论发展全过程,因应学科建设和时代需求。为厘清发展脉络,廓清认识,重写译论史,需在尽收史料基础上,聚焦研究之硬核——创设中国译论发展的“三建”机制,夯实基建、重在复建、力推创建;与之相应,中国译论发展研究的疑难不容小觑,对中国译论的厘清、溯源、描摹、阐释面临种种挑战,写史必备的史才与史德更是不可或缺。

    2025年03期 v.41;No.22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隐喻研究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在隐喻研究中的应用:前沿与趋向

    孙毅;王硕;

    作为一种日用不觉、时学不察的认知方式,隐喻研究备受文学和修辞学的追捧,虽成果众多,但流于表象,未触及认知神经层面的探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标新立异、勇立潮头,助力研究的方法也渐趋多样性、跨学科化,从行为研究、认知心理学门类延伸至神经科学领域,不一而足。其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为探讨隐喻的认知神经机制提供了崭新视角和可选手段。本文基于fMRI的技术原理、指标优势与应用价值,运用CiteSpace(6.4.R1)展现近10年(2014—2025)fMRI-隐喻研究的前沿路径,首先系统梳理具身认知、脑区加工和个体差异的相关理论与研究,随后指出当前研究有待继续深挖的若干方面,特别是任务要求、隐喻类型和实验技术,最后结合热点态势对该研究加以预测展望,以期厘清fMRI-隐喻研究的最新动态并推断未来趋势,进而引起学界的更多关注与深入探讨,为隐喻跨学科研究脉络增添一条富有开拓精神的学术进路。

    2025年03期 v.41;No.225 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 俄语动词概念隐喻语义句法探析

    彭玉海;

    动词概念隐喻是动词语义衍生的重要方法和机制,借助于概念隐喻的认知运作,俄语动词可以衍生出大量新的语义内容,而这些语义关系和相应语义变化会在动词句法行为、句法表征中反映和体现出来,由此形成动词隐喻语义的句法映射以及它同句法特征的对应关系。本文旨在借鉴莫斯科语义学派集成描写方法,通过广义句法形式特征,着重对物理动词есть、резать的概念隐喻语义衍变展开句法方面的集成分析和描写,藉此深入揭示动词喻义变化中的句法映射和形式机制问题,将形式化的语义分析和微观层次的语义精细化描写引向深入,促进认知语义与语义句法的融合研究。

    2025年03期 v.41;No.225 2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 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人隐喻能力的实证研究

    张建丽;王宇泽;

    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隐喻能力研究不断得到应用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人机共生语境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语言能力研究的焦点话题。本文基于人机共生问答语料,对ChatGPT隐喻理解能力与隐喻阐释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ChatGPT隐喻理解能力整体与人类水平趋近,在难度等级、抽象程度不同的隐喻上与人类理解能力存在差异;(2)ChatGPT能够提供数量较多且具有一定合理性的隐喻阐释,但仍有一部分隐喻阐释结果存在解释语义逻辑性不强、解释视角模糊、原因难以判断等问题。此外,ChatGPT主要从社会功能属性、心理属性及认知属性进行语义阐释,较少选择其他一般属性。上述研究发现可以为人工智能隐喻能力的评估与测量提供相应的参考及佐证,并为发展ChatGPT隐喻能力提供有益的实证补充。

    2025年03期 v.41;No.225 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 论语音隐喻的发生机制及主要功能

    师小磊;

    自福纳吉(Fónagy)于1999年提出语音隐喻概念至今,虽然有不同学者对其进行探究,但目前多聚焦于语音隐喻现象的分类和特性方面。对于语音隐喻的功能及其发生机制仍缺乏必要讨论。基于此,研究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和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主要探讨了语音隐喻与概念隐喻的关系及其生成机制和主要功能,发现:(1)语音隐喻和概念隐喻虽然均涉及概念映射,但前者不具备固化的映射域,两者不应混淆;(2)语音隐喻的发生涉及相同或相似语音的激活,通过源语音对靶语音的作用,从而使靶语义和源语义产生关联;(3)语音隐喻主要发挥五类功能,即美学功能、施为功能、娱乐功能、表征/信息功能和引导功能。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语音隐喻理论,将对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2025年03期 v.41;No.225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外国文学与文本研究(韩江与世界文学研究)

  • “韩江与世界文学”研究专题导言

    郝岚;

    <正>韩国女作家韩江自2016年因《素食主义者》荣获“布克国际文学奖”以来,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将全球使用人口极少的韩语文学带入了国际视野。2024年,韩江终于爆冷斩获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在东亚也处于边缘的韩语文学在世界文学体系中的重要突围。一方面,这对于患有“诺贝尔奖强迫症”的韩国是巨大安慰;

    2025年03期 v.41;No.225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新世界文学光谱与韩江获奖的极化现象——郝岚与金在涌教授的对谈

    郝岚;金在涌;

    韩国作家韩江荣获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引起广泛讨论,其背后的跨文化机制及世界文学意义值得深入讨论。对谈以韩江获奖为切入,围绕“新世界文学光谱”这一新的理论框架,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评价体系的动态变迁与非西方文学复杂的突围路径,进而引出翻译问题在世界文学图景中的重要地位。郝岚教授强调,在“新世界文学光谱”中国际文学奖项作为认知工具折射出冷战结束后多元交织的世界文学面貌,而韩江的获奖则可以被视为“极化现象”,其女性身份、韩语写作及对历史创伤的诗性书写挑战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传统评价标准。对其中的典范价值与机遇挑战,金在涌教授从韩国文学国际化机制切入,分析国家翻译支持对非西方文学全球化的推动作用,并指出韩江创作既根植于韩国女性主义文学传统,又通过叙事创新实现了本土经验与世界议题的融合。

    2025年03期 v.41;No.225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 历史如何表达:韩江作品《白》中的历史关怀与个人书写

    曲慧钰;

    新晋诺奖得主韩江的诗化小说《白》是写于《少年来了》和《不做告别》两本历史题材小说中间的“过渡之作”,但不同于两部作品对血腥历史的直面描述,《白》更多的是以“强烈的诗意”表达现实,作者从宏大沉重的历史叙事中暂时解脱,采用产生于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诗歌与小说融合的创新文体,以玻璃碎片似的语言、独白自语的内心和放射性的结构从私人化的角度捕捉了人类生存的种种隐痛,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对身体与灵魂、生与死、人类暴力和更广阔意义上的历史厚度与公共性自始至终的质询。

    2025年03期 v.41;No.225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 韩江小说中植物意象的文化隐喻

    于航;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的多部作品中贯穿着相似的意象,这一颇具特色的意象网络又以植物意象为整体创作的核心之一。不同题材作品中的植物意象指代渐趋丰富,在其诗性语言风格中由形象化虚构转为抽象化隐喻。植物意象成为不同边缘群体生存困境的独特表达,也成为与暴力、语言乃至理性等逻各斯中心主义相悖的自然符号。韩江植物意象书写与西方变形文学传统形成复杂的对话,她有意夸大植物的局部特征以及渐变细节,其中人向植物的方位转变蕴含着微妙的道德隐喻,折射出不同主体所面临的普遍困境。同时,植物意象的建构与“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东方自然伦理产生呼应,通过弥合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在认知层面形成对人与植物生命界限的超越,以非对抗性、和谐的姿态向自然与世界进一步敞开,在生态话题上提供了一种极具东亚特色的新思路。

    2025年03期 v.41;No.225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翻译研究

  • 国内复译研究(1991—2024)——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科学计量分析

    刘永杰;许悦萌;

    作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复译近年来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1991年至2024年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研究成果进行精确检索,借助可视化计量软件CiteSpace,从发文趋势、高频词汇、核心作者等视角对国内复译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复译相关研究总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文学复译是主要的研究领域;国内尚未形成固定的研究群体;国内复译研究范式有待向实证研究拓展。

    2025年03期 v.41;No.225 9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 乡土语言英译译者行为研究:以《老生》为考察中心

    冯正斌;汪学冰;

    贾平凹是中国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其创作中富含乡土语言和民俗文化,成为中国乡土文学英译研究关注的新焦点。本文从译者行为批评视角出发,例析贾平凹《老生》中乡土语言的英译策略,归纳译者行为倾向,并结合场域理论探讨译者行为动因。研究发现:庞夔夫在英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呈现出“务实为主,求真为辅”的译者行为倾向,究其原因,或与庞夔夫对中国文学在英美翻译文学场域中的准确定位,译者、贾平凹作品和出版社的资本因素,以及译者个人惯习相关。

    2025年03期 v.41;No.225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 基于舞台指示语的戏剧翻译可表演性研究——以Lady Windermere’s Fan舞台本与阅读本的对比分析为例

    赵秋荣;李文双;

    舞台指示语作为戏剧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过程中的情感传递对戏剧文本可表演性的构建具有关键意义。洪深翻译的王尔德戏剧Lady Windermere?s Fan译本多以动词、形容词/副词与习语表达情感,其翻译策略以添加和改译为主,具体表现为:通过语义象似符的增补与跃迁实现情感明晰化和具身化,通过指示符的拆解与叠加强化情感叙事,通过规约符的植入激活文化适应性以引发情感共鸣。这些策略不仅实现了人物情感的可视化与前景化,也有效构建了戏剧文本的可表演性,充分体现了导演与剧作家、戏剧理论家等多重身份对洪深戏剧翻译观的深刻影响。

    2025年03期 v.41;No.225 1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 川剧《柳荫记》英译本的翻译生态环境研究

    侯光海;郭丽娜;

    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以及译者做出选择与适应的前提,对翻译结果有重要影响。时代背景、委托人要求和译者思想等都会对译文产生影响,为达到原语在目的语中的翻译生态环境平衡,川剧《柳荫记》英译本的译者采用川味方言“语言通俗化”、唱诗对子“句式灵活化”和必要文化典故“案头文学化”三种翻译技巧。

    2025年03期 v.41;No.225 13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 20世纪上半叶汉语古诗英译史述略——译者、译本与理论

    刘洋;文军;

    20世纪上半叶,汉语古诗英译活动承前启后,形成了繁荣兴盛的局面,不仅将汉诗的域外传播推向了新的高度,而且为随后汉诗英译事业及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依托时代背景,立足相关史料和史实,围绕译者、译本、理论三方面关键要素梳理本时期汉语古诗英译活动的发展脉络,阐释其阶段性特征和整体样貌,以此勾勒并呈现汉语古诗在20世纪上半叶的英译历程。

    2025年03期 v.41;No.225 14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外语教育与教学论坛

  • 外语写作中学生的未来自我与坚持和反馈素养的关系研究

    徐建;冯金萍;

    近年来,大学生写作反馈素养的关键影响因素在外语写作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在本研究中,作者采用解释性序列混合研究方法,探索了外语写作情境下中国西南某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未来写作自我与写作坚持这两项个体差异因素对其写作反馈素养的影响。量化研究结果显示,理想型外语写作自我与写作坚持均对学生写作反馈素养有积极预测作用。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写作坚持能够中介理想型外语写作自我与写作反馈素养的关系,并中介应该型外语写作自我与学生写作反馈素养之间的关系,再次验证了未来自我这一动机类型的强大内驱力。以上量化结果在后续的质性发现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和拓展。研究结果揭示了学生视角下与写作反馈素养相关的影响机制,为外语写作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教育启示。

    2025年03期 v.41;No.225 154-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 新文科背景下外语智能教学界面情境植入研究

    王珏;邵楠希;

    随着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认知语法正在经历形式上变革的契机。情境植入理论作为语言学家罗纳德·兰盖克认知语法理论的核心观点,以抽象情境构式识解语义的形式,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语言使用特征。本研究试将这一特征应用于外语智能化教学界面,从情境植入的识解范畴、模型构建、锁定凸显和依存结构等方面,解析在虚拟现实条件下的情境构式特征与模型构建方法,以期在外语智能教学界面上打开情境植入的应用空间。

    2025年03期 v.41;No.225 16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 定向动机流视域下英语成绩型动机研究

    黄伟;曾右美;

    成绩型动机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被大多数研究者判定为负面动机。调查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成绩型动机主要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动机、等级考试成绩动机、升学考试成绩动机和出国留学考试成绩动机。数据分析发现成绩型动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期末考试成绩动机是负面动机,其他三种考试成绩动机是正面动机。期末考试促使学习者产生定向动机流的几率较小,等级考试、升学考试和出国留学考试促使学习者产生定向动机流的几率较大,且呈依次上升状态。英语教师要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目标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考核体系要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接。

    2025年03期 v.41;No.225 177-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要求1.1《外国语文》向从事外语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征稿,尤其欢迎具有新文科视野、理论性强、选题新颖、体现国内外学术对话意识的论文,要求论文论题明确、学术性强、论证充分、层次分明、数据可靠、符合学术规范。正文篇幅在8000字以上。1.2为了使刊物编排规范,敬请作者来稿时提供:(1)300-500字的中文摘要,摘要需为本篇论文核心论点的提炼,不使用“本文”“本研究”等表述方式。(2)3-5个关键词,关键词应体现本文观点及主要内容。(3)请另附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及部门、职称、学历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已发表的文章、电子邮箱及电话号码)。

    2025年03期 v.41;No.225 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 《外国语文》征订启事 欢迎赐稿 欢迎订阅

    <正>《外国语文》前身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80年创刊。200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外国语文》。《外国语文》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四川外国语大学主办,国内刊号:CN50-1197/H,国际刊号:ISSN1674-6414,现为中文外国语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扩展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期刊、重庆市一级期刊,同时还被列入《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7年版)、《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万方数据期刊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外国文学与文本研究”栏目多次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期刊还新设立了“学术前沿专栏”“学术史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词典学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与外语研究”等特色栏目。

    2025年03期 v.41;No.225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