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印杰;
构式抽象层与具体层的对应性是构式语法的核心假设之一,但对其开展的实证检验不足。以英语本族语者的关系代词取舍为研究对象,通过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从抽象层与具体层两方面对该构式的原型性、概率性、抽象度进行交叉验证。研究发现,关系从句长度、从句主语词性以及先行词在主句中所充当的句法成分是关系代词取舍构式的原型性特征;隐性与显性关系代词从句呈现迥异的概率性分布,显性关系代词从句的预测效果弱于隐性关系代词从句;两种关系从句在抽象度层面存在差异,隐性关系代词从句更加靠近具体层面。
2025年04期 v.41;No.226 2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李智涛;廖美珍;
运动事件作为语言表达的基本认知领域,在语言类型学和跨语言对比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汉语是否属于动词框架语或卫星框架语尚存争议。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并以Talmy的运动事件理论为框架,以汉英对照版《围城》《水浒传》《西游记》作为语料,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致使运动事件构式中的动词表达后发现:英语致使运动事件构式包括双宾语构式和主谓宾构式,而汉语在此基础上还包含“把”字句和“使”字句构式;英语倾向于使用单个(方式+致使)动词表达动作,路径则由附加成分体现,而汉语采用连动词结构,第一个动词表达方式,第二个动词表达路径;英语具有高语义力度的综合型表达特点,汉语则表现为低语义力度的分析型表达特征;汉语中的致使事件与结果事件不可分割,且方式动词与路径动词地位同等重要;英语和汉语均通过方式动词表达方式,但英语更倾向于具体化表达,汉语则多用泛义动词辅以副词描述。该研究为语言类型学和跨语言对比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理解汉语定位,并支持外语教学。
2025年04期 v.41;No.226 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张倩慧;匡芳涛;
注意视窗的开启机制在概念构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深入探究这一机制在实际语言产出中的表现,通过实证研究考察汉语母语者描述致使者意向范围不同的致使情景时所选择的注意视窗开启模式,研究发现:当致使者意向范围涵盖整个因果链时,说话人选择的典型注意视窗开启模式是“致使者+倒数第二个子事件+结果子事件”;当致使者意向范围未涵盖整个因果链,根据致使者意向范围涵盖的子事件数量,说话人选择的典型注意视窗开启模式是“致使者+倒数第二个子事件+结果子事件”或“身体运动子事件+倒数第二个子事件+结果子事件”。同时,致使者意向范围的选择影响注意视窗开启模式的选择,这种影响体现在说话人选择的注意视窗开启模式是否突显致使者所希望实现的结果子事件上。研究为揭示致使情景在语言表达式中的信息凸显以及致使者意向这一语义参数与语言编码致使情景之间的映射规律提供了实证理据。
2025年04期 v.41;No.226 5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 胡志勇;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非常典型且常用的一种句式结构。学界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本体,而对其动态的情景编码鲜有涉及。本文基于“现实—认知—语言”的体认原则,通过诱导实验动态考察了“A把B VP”构式的概念化过程,发现该结构嵌套了三大框架性语义特征:(1)具有力动态矢量特征的对抗性或一致性“动力义”,包括三类模式:“A把_(致使型) B VP”“A把_(使能型) B VP”以及“A把_(阻止型) B VP”;(2)具有宏事件框架特征的“结果义”,涉及五类范畴:位移变化、体相变化、行动关联变化、状态变化以及结果实现;(3)具有格式塔性质的“突显义”,包括“单突显”和“双突显。这一发现澄清了把字构式在语义建构过程中既建构概念框架又表达概念内容的双重作用,阐释了该构式的力动态内涵及其主观突显意义,支持了Talmy(2015)认知系统交叉模型,并进一步否定了Fodor(1983)提出的“自治模块”说。
2025年04期 v.41;No.226 6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