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编辑单位:《外国语文》编辑部

 

主  编:董洪川

副主编:李小青  龙丹

编辑部主任:龙丹(兼)

 

编 委(按姓氏音序):

董洪川  冯亚琳  胡安江

姜  孟  廖七一  罗小云

刘玉梅  王仁强  王  寅   

文  雅   熊沐清  徐曼琳

姚继中  张旭春  祝朝伟

访问量:486026

特稿

  • 叙事学:从经典/后经典走向AI时代

    宁一中;

    叙事学由经典走向后经典,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标志着叙事学由对文本内部普遍规律的研究到产生文本的语境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的突破。回顾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就可以发现,尽管它们有重要的区别,但却有着重要的同质性,比如都对文本感兴趣(不限于文学文本)。这些文本的作者、读者(批评家)都是有血肉之躯的人,文本基于现实世界。AI时代的到来,颠覆性地改变了叙事学的发展轨迹,人机共同体创作主体的产生,文本来源的数据化,由此产生的法律、伦理、修辞方面的问题,为我们研究AI时代叙事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先对叙事学的前两个阶段做了简单梳理,为AI时代叙事学产生的新问题提供参照,继而从法律、伦理、修辞三方面提出了AI时代叙事学研究的新问题。

    2025年05期 v.41;No.227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语言学研究

  • 生态文明对外话语实践的中国形象“自塑”研究

    杨梅;田捧;

    “生态文明”入宪彰显中国担当,相关对外话语实践推动了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以《中国日报》为例,历时考察2013—2023年间生态文明话语实践中的中国形象自塑。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入宪前后,中国形象自塑在话语主题、策略和视角上均呈现出明显变化。入宪后的对外话语通过侧重环境议题积极接轨国际话语空间,并运用名物化、增加积极谓词和引述动词等话语策略,建构了珍爱自然、开放包容、和谐友善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研究揭示生态文明对外话语实践对中国自塑的影响,为理解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中国角色提供了新视角。

    2025年05期 v.41;No.227 1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汉语跨类集合表量构式的认知动因与哲学诱因

    仇伟;

    范畴的动态性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们关注,集合量词的动态发展是词类范畴动态性的根本体现,但是先前研究对集合表量构式的跨类交融关注较少。汉语中存在跨类交融的集合表量构式,主要有四种类型:“集合/个体”交融型、“集合/度量”交融型、“集合/临时”交融型及多重交融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与中国哲学的双翼探究跨类集合表量构式浮现的根源。研究发现,首先,语用推理、认知经济和视角调整是促发这一构式跨类交融的认知动因;其次,中国哲学的主体思维和辩证思维是这一构式跨类的哲学诱因。本研究为揭示汉语表量范畴的动态机制及人类的认知思维提供了新的启示。

    2025年05期 v.41;No.227 2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 唐诗漫画的多模态转喻分析框架——以“月”意象为例

    杨慕文;刘玉梅;

    转喻是唐诗和漫画之间超媒体以及媒体融合实践的重要基础,可形成强/弱映射、二元/多元喻体/多元本体、显性/半显性/隐性、语/图/多模态的转喻类型,需将画格内/外以及画题中的图文语境联系起来观照,以求对转喻的深刻理解。诗中“月”与其多元喻体(神象/天象/物象)和本体(时间/氛围/情谊)的转喻在画中通过人物/空镜构图得到强化。诗中避免重字,又催生了漫画“非复现式分格”构图,以视觉创新呼应古典诗律。本研究尝试为多模态转喻提供跨学科研究路径,助力读图时代下诗词漫画的改编与评鉴。

    2025年05期 v.41;No.227 4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 “NPL有NPE”和“NPL NPE”两种存在构式的对比研究

    曹阳;文旭;

    学界对“NP_L NP_E”存在构式的归属仍存分歧,也未厘清它与“NP_L有NP_E”存在构式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虽有一定描写性成果,但共识不足,亟需加强这两种构式的对比及异同动因阐释。两种构式本质上共享“容器图式”下的[容器(内容物)]空间概念框架,但二者认知机制分化为两种路径:前者先借隐喻赋予非典型空间成分“容器”“内容物”特征,再通过强制性数量结构对内容物进行计量和特定情境标识,最终生成[NP_(L )NP_E]结构,其存在义由[存在处所(存在主体)]结构预设;后者经同类隐喻操作后,与“有”字“某处存在某物”的规约化子场景融合,最终生成[NP_L有NP_E]结构,其存在义由[存在处所(存在主体)]结构和“有”字协同赋予。两构式时空性呈现对立:“NPL NPE”具有强空间性而无时间性,“NPL有NPE”兼具时间性与空间性。语篇功能上,二者均遵循“从旧信息到新信息”的信息分布模式,但“NP_L有NP_E”存在构式独有发端功能,“NP_L NP_E”存在构式承担总结功能。

    2025年05期 v.41;No.227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5K]

外国文学与文本研究

  • 变形书写与死亡想象——析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双重叙事运动

    唐伟胜;王玲;

    目前,学界对《变形记》的评论都围绕格里高尔变形后的不幸存在这一显性情节展开,而对小说的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运动却鲜有涉及。透过小说的变形书写和双重叙事距离,读者可以发现隐含其中的死亡想象。在隐性进程中,格里高尔的变形意味着他的死亡。死亡叙事围绕两个维度展开:格里高尔灵魂的超脱之路,以及家人的悲痛经历。隐性进程中的死亡书写折射出卡夫卡的死亡恐惧,是卡夫卡式死亡体验以及反向的存在言说。《变形记》中的双重叙事运动呈现出文本折叠式的故事形态,不仅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内涵,而且赋予故事强大的叙事张力,从而增强了其作为经典的文学魅力。

    2025年05期 v.41;No.227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2K]
  • 数字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的学科现状、理论前沿与方法论问题——法国新索邦大学Alexandre Stroev教授比较文学方法论访谈录

    支宇;亚历山大·斯托罗夫;

    在世界比较文学史上,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名家辈出。作为新索邦大学-巴黎三大一般文学与比较文学系的前系主任,亚历山大·斯托罗夫(Alexandre Stroev)教授对欧洲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有着近距离的观察和深入的理解。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史“三段论”(从“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到“中国学派/跨文化研究”)不同,欧洲比较文学更关注“历史诗学”和“多边关系”。欧洲学者关于比较文学的学科现状、理论前沿与方法论问题的看法,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25年05期 v.41;No.227 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3K]
  • 美国文化的阈限性——以欧茨《掘墓人的女儿》中的扑克牌游戏为例

    向瑶;刘立辉;

    欧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中有诸多扑克牌游戏叙事,但以往评论大都聚焦于二战后犹太移民后裔丽贝卡的身份认同问题,对此游戏鲜有提及。实际上,从“初上牌桌”到“掌握牌局”,丽贝卡一生皆由扑克牌游戏串联,揭露了美国文化的阈限本质。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建国历程本身就有阈限特质;在当代,扑克牌游戏成为此特质的具体表达。小说中,丽贝卡与扑克牌游戏的互动映射着美国文化阈限性的利弊两端,也隐含着作者对当代美国社会道德和精神消弭的担忧。

    2025年05期 v.41;No.227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8K]

翻译研究

  •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表现力研究

    张保红;蔡小鋆;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诗学能力与译作所呈现的诗学效果之间存在直接关联。目前学界探讨较多的是译者再现原作诗学特征及其效果的能力,而较少关注译者结合个人审美旨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诗学表现手段及其艺术效果的表现力。追溯译者表现力的来源,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及其所产生的诗学效果,这一研究路径不仅从内容、形式与情感三个维度拓展了对译者诗学能力的认识,也从跨语言、跨媒介、跨艺术、跨文化等层面丰富了翻译研究的理论视角,凸显了译者在诗学创新与艺术表达中的主体地位与独特价值,揭示了译者表现力之于译学研究的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2025年05期 v.41;No.227 9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8K]
  • 文学翻译与上海形象——基于自塑与他塑的互动研究

    董琇;郭嫣然;

    中国海外形象的建构依赖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受自塑与他塑相互作用的影响,其中文学作品是重要载体。英译中国文学与英语文学中的上海形象在自塑与他塑之间存在一定偏差。首先,在译介的叙事呈现层面,中国文学在对外传播中对城市温度与厚度的表现仍有所欠缺,如反映上海的包容力以及抗逆力等深层文化品格的叙事尚需通过选材与阐释加以凸显;其次,在翻译策略层面,作品与西方文化具有较深渊源的符号和事件,有待通过“务实”策略加以挖掘并有效传递。基于他塑的反馈,可在回塑过程中强化上述两个维度,提升上海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精准度,完善中国叙事体系,向世界展示多元立体的中国形象。

    2025年05期 v.41;No.227 10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1K]
  • 韩南英译明清小说的国际传播效果与当代启示

    朱斌;

    韩南的翻译能力、权威身份和出版机构的名望是其译本在专业读者中产生影响的关键,但文本形态和传播媒介的相对单一又使得其译本在普通读者中的影响力有限。中国古典小说的国际传播不仅应深化与海外汉学家的合作,推动中国古典小说的深度传播,也需要重视跨媒介叙事规律,提升中国古典小说国际传播的分众化表达,扩大受众范围。

    2025年05期 v.41;No.227 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0K]
  • 中国减贫话语的隐喻翻译研究——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英译为例

    袁微;

    减贫话语的翻译是中国减贫话语体系译介与传播的核心环节,隐喻的翻译又最具有挑战性。概念隐喻翻译策略主要包括:源语与译入语存在对等概念隐喻时进行直接词汇转换;原文无概念隐喻时,可在译入语中寻求概念隐喻词汇以增强可读性;源语概念隐喻在译入语中难以对应时,可隐去隐喻进行语义阐释或实施隐喻补偿。蓄意隐喻翻译策略可概括为:优先考虑对等概念下的喻体移植;其次可尝试将隐喻译为明喻或概念隐喻;若不可行,则可舍弃喻体进行语义阐释。中国特色减贫话语隐喻翻译的总体原则强调:译文在尽力呈现原文隐喻色彩的同时,需以译文读者为中心,进行语言融通与话语重构。中国减贫话语隐喻翻译研究对再现政治文本隐喻修辞力、向世界讲好中国贫困故事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2025年05期 v.41;No.227 12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8K]

外语教育与教学研究

  • 跨文化视域下高等外语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马洁;

    全球文化交流格局与国际传播生态深刻变革,对高等外语教育提出了从语言知识传授向跨文化能力生成转型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外语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师资结构单一、课程内容割裂、实践资源不足与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国家对复合型国际人才的战略需求。外语教学界当立足跨文化视域,通过优化教师结构、重构课程体系、拓展实践平台和完善多维评价机制,构建高等外语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5期 v.41;No.227 142-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8K]
  • 教师支持行为对英语学习者在线持续学习意愿的影响研究

    欧阳志群;张依伦;

    本研究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引入教师支持行为和心流体验变量,构建英语学习者在线持续学习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该研究收集了614名学生的有效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SEM),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教师支持行为、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心流体验对英语学习者的在线持续学习意愿有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对于英语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2025年05期 v.41;No.227 15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4K]
  • 高校外语教师对大语言模型的接受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蓝启红;

    本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扩展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475名高校外语教师对大语言模型(LLMs)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高校外语教师对LLMs的整体认知程度较高,但是整体接受程度不高;感知有用性是影响高校外语教师对LLMs接受度的关键因素,感知易用性有助于增加教师的感知有用性;个人特质是影响外语教师对LLMs接受度的重要因素,社群影响和技术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接受度。基于间接证据与理论推演,研究还揭示了技术焦虑的潜在影响作用。为此,研究从培训提升、技术信任、社群支持、个体适配及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议策略。

    2025年05期 v.41;No.227 16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3K]
  • 人工智能视域下智慧化外语教学场景构建研究

    汤瑷宁;

    研究人工智能视域下智慧化外语教学场景的构建,通过技术赋能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个性化缺失、互动不足、评价单一等痛点,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自适应学习生态,充分张扬外语教学传授、灌输、接受、拒绝等多方位的场景构建,需要关注技术伦理、教师角色转型及教育内在本性破坏等挑战。智慧化外语教学场景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与合成、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融入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并通过VR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与智能化评估反馈,通过闭环设计实现教学方式的智能化转型,从而推动外语教学理念、方法和实践的全面革新,推动外语教育向“精准、高效、包容”的智慧生态持续演进。

    2025年05期 v.41;No.227 179-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8K]

  • 《外国语文》征订启事

    <正>欢迎赐稿欢迎订阅《外国语文》前身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80年创刊。200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外国语文》。《外国语文》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四川外国语大学主办,国内刊号:CN50-1197/H,国际刊号:ISSN 1674-6414,现为中文外国语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扩展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期刊、重庆市一级期刊,同时还被列入《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7年版)、《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万方数据期刊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2025年05期 v.41;No.227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 下载本期数据